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将中药或中药提取物与适宜基质以及透皮吸收促进剂混合均匀后制成适宜剂型贴敷于人体穴位的一种外治疗法。穴位贴敷将中医经络学说与中药紧密结合,通过透皮吸收将药力直达病灶,定位准确,疗效确切,应用简捷方便,已经被广泛 用于治疗各种临床疾病。
1.穴位贴敷药物剂型
贴敷疗法在我国历史悠久,许多古老剂型都经过透皮吸收产生药效,如醋、黄酒等一些简单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很早就被广泛使用[1]。随着现代社会医疗技术的发展,通过对贴敷材料以及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也推进了药物穴位贴敷新剂型的发展。
1.1 散剂、糊剂、油剂、丹剂、饼剂
中药透皮吸收有许多古老剂型,最为传统的剂型便是散剂、糊剂、饼剂等[2]。这些剂型制作简单,使用方便,药物与皮肤直接接触增强了药物疗效。散剂还可以随意调节药物剂量,药物接触面大[3]。但这些制剂存在黏附性差,含菌量大,传统透皮吸收促进剂可能不能使有效成分全部溶出,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3]。
1.2 膏剂
由于古老剂型存在许多问题,通过对剂型相关缺陷的逐步改进发展产生了膏剂,膏剂一般可以分为软膏剂与硬膏剂。硬膏剂具有热敷与药效的双重作用,粘附性增强,易于保存作用持久, 但药物疗效受其制作工艺影响较大,人体吸收药物量有限[2]。软膏剂药物涂展性好,药物透皮吸收快,药效穿透力强,但黏着力弱,药物稳定性相对较差[4]。
1.3 涂膜剂、凝胶剂、巴布剂、贴剂
针对临床穴位贴敷传统制剂的不足与缺陷,并且随着现代社会对药用高分子辅料与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推进了现代透皮吸收剂型如涂膜剂、巴布剂、凝胶剂等新剂型的发展[1]。与传统剂型相比,现代穴位贴敷药物剂型重视降低药物刺激性与致敏性,提高载药量与透气性,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使药物作用迅速[5]。涂膜剂应用、制作均较为简单且可以保护创伤面,但载药量小;凝胶剂质量稳定,可以起到缓释、控释作用;贴剂载药量大,粘附性好,不会污染衣物;巴布剂作用迅速,使用方便,剂量准确,已广泛用于多个方面[6]。通过现代剂型改良、现代促透技术应用,可以充分发挥中药被病外治的独特疗效,扩大了穴位贴敷临床应用疗效与范围。
2.穴位贴敷作用机制
2.1 传统医学对机制的认识传统医学认为中药穴位贴敷的作用机制主要为穴位、药物以及经络三者结合共同产生疗效[7]。经络属于沟通人体内外环境的有效通路,通过经络的连接使人体成为一个各部分与功能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8]。穴位与经络可以使药物的有效成分直达相关脏腑从而直接发挥作用[9],药物贴敷相关穴位可以通过穴位刺激改善经络运行,促进血液循环,更好的调节机体[10]。
2.2 现代医学对机制的认识
通过现代技术分析,现代医学对穴位贴敷的机制主要集中在药物经皮渗透吸收和腧穴特异性治疗方面[11]。药物的经皮渗透吸收可以使药物通过皮肤给药而发挥全身治疗作用,可以有效避免了药物肝脏代谢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疗效,有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11-12]。通过腧穴给药产生的药物的吸收与穴位刺激的相互作用,不仅仅是简单叠加而是可以产生整体强化作用[13-14]。
3.穴位贴敷临床应用
穴位贴敷是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利用透皮吸收,经过血液流动或通过刺激经络,从而发挥药效。目前穴位贴敷疗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风湿免疫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等一些疾病的治疗。
3.1 呼吸系统疾病
通过穴位贴敷可以有效治疗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多种呼吸系统疾病。陈景等[15]将 160 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 80 例采用艾灸疗法,观察组 80 例采用穴位贴敷,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 97.50%高于对照组的 88.75%。刘佳佳[16]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对照组 60 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观察组 60 例患者采用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96.7%和 13.3%,对照组分别为 83.3%和 10.0%。胡燕[17]用口服氯雷他定片对 51 例对照组过敏性鼻炎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6.08%高于对照组的 80.39%,效果显著。
3.2 消化系统疾病
李淑兰[18]随机将 40 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两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穴位贴敷疗法,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 90.00%高于对照组 60.00%。郑建凯等[19]将 102 例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合枸橼酸莫沙必利方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外加穴位贴敷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 86.27%明显高于对照组 74.51%,治疗组胃半排空时间低于对照组,胃窦收缩频率与幅度均高于对照组。
3.3 风湿免疫系统疾病
王志坚[20]将 40 例风湿免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0 例口服来氟米特,观察组联合穴位贴敷疗法,观察组治疗有效率 90.0%,对照组仅为 75.0%。汪洪波[21]等将 64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联合来氟米特治疗,观察组 64 例患者在此治疗基础上外加穴位贴敷疗法,观察组总有效率 92.18%,对照组仅为 71.87%,观察组基线期后症状评分及晨僵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3.4 心血管系统疾病
研究发现穴位贴敷在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眩晕以及失眠等方面具有良好疗效,且副作用较小。杨帆等[22]利用中药丹参膏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13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与中药丹参膏穴位贴敷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心绞痛、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 95.4%和 98.5%高于对照组的 83.1%和 87.7%。唐善慈[23]常规西医规范治疗难治性高血压患者40例,观察组40例在此基础上给与穴位贴敷治疗,两组在总有效率上相比,观察组 97.50%显著比对照组 82.50%高,显著提高了疗效。陈小敏[24]对 134 例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疲劳量表-14、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观察组给与穴位贴敷治疗,结果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远红外磁疗贴治疗效果。
4.讨论
中药穴位贴敷通过经络学说与中药的紧密结合,不仅能具有经皮给药的优势及特点,还能通过穴位刺激增强机体的调节作用,协同发挥药效,明显增强治疗效果,近年来临床应用广泛。我们应进一步完善与发掘中药外用的功能,联系现代透皮吸收促进理论与技术,加强其治疗机制研究,增强临床治疗效果,更好的促进中药穴位贴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