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因缺乏定量评价体系而被认为阻碍其现代化发展。在日前由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临床研究分会举行的研讨会上,有专家表示,通过跨学科合作,持续监控中医研究质量与透明程度,有助于中医建立更为科学的疗效评价体系。专家建议,考虑到中医的情况,可将循证医学的方法同中医理念结合开展评价。
建议动态、持续监控中医药研究质量和透明度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李幼平介绍,循证医学决策有三大要素,即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临床医生的技能、经验以及患者意愿、价值观。其中,“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是决策难点,科学、合理地把握证据正是循证医学的关键。
循证医学,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其要求医学临床活动在当前可获得最佳证据的基础上,结合医生临床经验与患者意愿,以力求医疗决策的科学性、有益性。李幼平表示,循证医学可科学快速处理海量信息,生成复杂问题的干预证据。
在业内人士看来,传统中医具有浓厚的定性研究色彩,缺乏量化评价体系,这阻碍了中医的现代化发展。一篇发表于《中华中医药杂志》的文章介绍,长期来中医的疗效评价以个人经验为主,难被注重量化的现代医学接受,客观、科学地评价中医乃当务之急,其中建立量化、科学的疗效评价体系是关键,而循证医学正为中医指出了道路。
循证医学如何改善中医药研究?李幼平表示,这需要对研究质量与研究透明程度实施动态、持续地监控、披露研究质量与透明程度,并将研究结果生成“动态证据地图”,以协助未来的研究计划制定。她强调,这一过程需要临床医生、患者、统计学家等多方主体参与,通过跨学科合作,共同解决患者问题。
建议推动循证医学的本土化
1992年,“循证医学”一词首次出现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距今不过28年,但它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临床决策的主要依据。起源于现代医学的循证医学如何与中医药评价相结合也引起业内人士关注。
一篇发表于《中国循证医学杂志》的文章指出,中医循证医学的发展面临瓶颈,当下仍未有适用于评价中医疗效的循证方法能上升到国际共识层面。中医与循证医学起源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对临床问题、康复理念、干预思路的理念均有不同,因此,原样照搬循证医学的评价方法不可能完全适用于解读中医药的临床疗效。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表示,中医用药以复方为主,多味药多成分,在辨证施治的理念下,治疗方案注重个体化因人而异,这与以单一化合物药物为主,治疗精细化、模式化,治疗方案标准化的西药明显不同。
刘昌孝认为,中医循证医学的发展应以“中”为姓,推动循证医学的本土化,循证研究要考虑到中医药本身的优势、特色,融入中医的整体、辨证等观念。